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意识、脑与人工智能”圆桌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

[复制链接]
尹弯弯 发表于 2019-4-28 11: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智能活动如何产生?如何计算?如何验证?意识的定义是什么?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及其工作机制又是什么?4月26日下午,浙江大学学科会聚系列论坛之“双脑计划”——“意识、脑与人工智能”圆桌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这是学校启动“双脑计划”以来,首次大范围会聚人文社科、理科、工科等多个学科的校内外专家学者,探讨前沿科学技术,推动学科交叉融合。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院士,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分别作主旨报告。

吴朝晖在题为《人工智能、脑机智能及意识》的报告中,介绍了人工智能发展现状、脑机混合智能的科研进展,并对人类意识和人工意识的异同进行了解读。他指出,人、物理世界、智能机器、虚拟世界所组成的四元空间将重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重组社会形态与产业结构,重塑人类思维方式与生活习惯。在未来发展中,人工智能将越来越显示智慧特征、具备普惠价值、彰显颠覆意义。

在《脑功能的神经环路解析》中,段树民重点探讨了智能活动产生的物质基础——大脑神经环路(网路)——这是脑高级功能研究的关键点和难点,是研究卒中、帕金森病、老年痴呆以及各类精神疾病的关键所在。他还介绍团队在睡眠、记忆、社会等级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等,重点介绍了光遗传学技术,即用光来精准调控大脑内某类细胞的活动。

“哲学的人类意识研究可以为人工意识的组建和创造提供研究的基础和必要的启示。”倪梁康在《作为问题的意识》中介绍道,其团队在“同情与镜像神经元的关系问题”上的研究,说明意识研究与医学生理学的合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条件下也是可能的。“有意识的机器”或“有意识的人工智能”会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在讨论环节,来自哲学、计算机科学、神经与脑科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意识、脑与人工智能”三大研究领域的交叉会聚发表观点。他们表示,“双脑计划”相关学科要提出关键问题,形成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成果,避免学科交叉两张皮。

吴朝晖作会议总结。他表示,要提炼出本次论坛中专家所关切的若干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以此次圆桌论坛为契机,更有针对性、创新性地开展论坛等形式的活动,推动学科交叉会聚。

浙江大学发展规划处、社会科学研究院、科学技术研究院、社会科学学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人文社科“双脑计划”交叉创新团队代表,来自南京大学等相关单位的校外嘉宾代表出席圆桌论坛。

(文 周亦颖/摄影 卢绍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校园风景|浙大贴吧|心灵之约|二手交易|租房信息|招聘信息|浙大考研|封禁帐号|HK152688号|广告联系

GMT+8, 2025-9-16 04:41 , Processed in 0.02015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浙江大学西湖论坛,非官方,独立自在的第三方浙大网上校园社区

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请访客自行甄别文章内容真假!

Copyright 2010 浙江大学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