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岁月变迁中的浙江大学校门

[复制链接]
伴夜不眠 发表于 2013-4-13 04: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创校以来有着百十载的悠久历史,曾产生一系列的校门。对我们来说,这些校门并不仅仅是抽象的建筑构筑物,在它们身上映射着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影子。走近校门,我们从中探索历史的痕迹,透视时代特征,感受着校园文脉的变迁。今天在此翻阅这段历史,正是以门为鉴,追寻那些值得留念的篇章。

10e80e47-eb22-4fb7-9078-29e6651c505a.jpg

1        初创时代的封闭之门
  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杭州蒲场巷内普慈寺屋开办学堂,这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书院虽为一所效法西方学制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却利用中国寺院的旧所,足见当时办学条件的艰难。当时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校门,寺院四周矮矮的围墙担当起校门防御性的基本功能。在这样的一个校园里,浙大的“求是”文化开始孕育。

6a3a3436-356d-449b-8c31-979a6972fcef.jpg
▲求是书院外景

  求是书院创立后二十年间,曾几易其名,又一度停办。直到1927年7月,第三中山大学在其旧址蒲场巷宣告成立,并于1928年7月1日起改称国立浙江大学。生于此特殊年代的国立浙江大学校园布局以封闭式为主,其下属的学院多设有独立的院门。

a9a03721-bad7-4f6c-b7b1-37a345fa0ba9.jpg
▲国立浙江大学校门

  校门于1934年修建,造型简单,两根纤细的门柱限定出入口通行空间,并与其两侧的传达室以铁栅栏相连,门柱前各挂有一块刻着“国立浙江大学”的标牌,柱间的铁门平时是敞开的,刚好可供一辆汽车的出入、私密感强烈,校门的防御性被强化。浙大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校门产生了。


2        西迁时代的记忆之门
  1937年7月7日,抗战全面爆发,迫于战势,浙大举校西迁,开始了流亡办学,历经浙、赣、湘、粤、桂、黔等六省,于1940年初定贵州。在黔期间,学校的总部设在遵义,校址利用原遵义子弹库房,教学设施和环境非常简陋,校门就设在子弹库入口处,并于入口右侧挂上一幅简易的标牌,上书“国立浙江大学”。部分院系在湄潭办学,校区和校门也都是临时的。

79848a23-f119-4ffa-9742-e7e9aa204ff8.jpg
▲贵州湄潭的浙大校门

  正是在这样一段动荡的岁月里,浙大“求是”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浙江大学也从困厄中崛起为“东方剑桥”。1945年6月,为纪念浙大在遵义长期定居办学这段历史,竺可桢校长于抗战胜利前夕在遵义校门前立一石碑《国立浙江大学黔省校舍记》,详记浙大西迁的经过,也为此阶段校园与校门的发展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3        稳定时代的坚实之门
  1946年9月,浙大师生复员回杭,浙大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年代。

  1954年,学校为了进一步发展,由蒲场巷迁至玉泉。玉泉校区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整个校区背靠老和山,校门前有小河穿过。校门由两个方形门墩组成,墩柱厚实粗大,以灰色斩假石饰面,顶部配有雕刻和装饰,形象取源于中国古典的花纹和吻兽,给人以古朴感,体现了浙大办学历史的久远。

  1981年,学校对校门进行了再设计,在校园入口的中轴位置加建一个更为高大和开阔的主门,以突出校门的形象和重要性。加建的校门以直线条设计为主,棱角分明,轻薄的门楣与两侧的门墩成为校园的景框,材料采用了灰色的混凝土,风格飘逸而富有现代感。

  1997年,是浙大建校100周年,校区原有的大门过于简洁,与校内外的环境和建筑已不协调,加上其单薄轻盈的体量难以体现学校悠久的文化底蕴。于是,学校征求多方意见,几经易稿,最终决定对校门进行针对性的改建。

d2478c8d-9757-4b1c-ab3d-827654fe84ec.jpg
▲改建后的浙大玉泉校区校门

  最终两个设计以全部新建为前提,表达的是一种中西文化交融的主题。新建方案以中式的斗拱、线角和西方的柱式等建筑符号为母体,将之混合交错加以运用,体现浙大勇于接受西方文化的创新精神。校门的整体布局依然沿中轴对称个,选材和细节处理上无处不透露着粗犷,表现出校门的浑厚与庄重。
       浙江大学MYCC98论坛BBSzjuzj.com
  最终采用的方案是以改建为前题,首先通过对原有大门横楣的加厚,减少其轻飘感;再选用大块的理石对其表面进行装饰,增加整体的厚实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最后两旁废弃的边门也被加以利用,与主门以屏风相连,并于屏风上填置了“求是创新”象形字刻,丰富了立面且具有纪念意义。整个校门一气呵成,放眼望去,庄重而富有内涵。

4        发展时代的多远之门
  1998年,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四所具有历史渊源的高校,合并成为新的“浙江大学”。学校迅速步入发展和巩固时期,校区校门呈现出多元姿态。

  合并后的浙大,拥有了玉泉、之江、西溪、华家池、湖滨五个校区。原浙江大学拥有两个校区,一个是作为总部的玉泉校区,另一个则是坐落在钱江湖畔的之江校区。之江校区建立在六和塔便的月轮山峦,校门设在山下的坡地,年代久远,古老而朴素。西溪校区是原杭州大学所在地,位于西溪河畔,校门开阔,沿着街道舒展。华家池校区原为浙江农业大学所在地,校门造型朴实但又不简陋。湖滨校区则为原浙江医科大学所在地,位于杭州市区中心,西湖之滨,入口的学院主楼气势宏大,与校门浑然一体,给人以积极向上感。

1cf18f8a-ed33-4ed1-91ff-53e92acb9b15.jpg
81f7c405-d1e3-486b-b702-4c13e280e5ee.jpg

  五个校区分布在杭州的不同位置,在工、文、理、医、农等领域各挥所长,使浙江大学成为当时国内学科门类最全、办学规模最大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性大学。


5        新时代的开放之门

  2000年,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浙大对校区进行了布局调整,并开始了紫金港校区的规划。在这个以民主与平等为主题的时代,新校区定位为一个园林式的开放性大学,校区的校门也围绕这个思路进行了一次时代性的蜕变。

  “新校门”的设计打破了传统思维中“门”两竖一横的格式,功能上的防御性被分离并弱化,大门本体也趋于更加简洁的形式,弱化为空间的点——一块雕刻了“浙江大学”四个镏金大字的大石,它就是校门的象征。大石所处位置偏离了入口空间的中轴线,并后腿出一块可供人走进的场地,既限定了对外的过渡空间,又与周围的环境组成了校园的第一道风景线。
030ab8d1-7023-4bab-a714-79291bd0619e.jpg

  在和平的年代里,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校门亦不应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之外的姿态。“新校门”的设计很好很好地把握了时代的特点,体现了个性,并符合校区的整体风格,在整个校园的序列上起到了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这开放式校门的设计也正是浙大勇于创新之“求是”精神的时代宣言。
      好吧。欢迎点评。

你自己猜 发表于 2013-5-11 13:1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自习教室了吗?

没温度的路口 发表于 2014-6-22 15:3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自己猜 发表于 2013-5-11 13:14
没有自习教室了吗?

餐厅有空调+风扇,自习室里只有风扇,换你你怎么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校园风景|浙大贴吧|心灵之约|二手交易|租房信息|招聘信息|浙大考研|封禁帐号|HK152688号|广告联系

GMT+8, 2025-9-27 02:59 , Processed in 0.026494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浙江大学西湖论坛,非官方,独立自在的第三方浙大网上校园社区

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请访客自行甄别文章内容真假!

Copyright 2010 浙江大学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