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以郑强为首的107位浙大教授联名状告杭州电信是怎么一回事?

[复制链接]
粟巫妖 发表于 2019-4-27 00:3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引自南方周末报道电话......



引自南方周末报道 电话“振铃费”,问明白了吗? □张奇志 这是一次空前的消费者维权活动 107位浙大教授联名质疑杭州电信 12位教授与电信局长面对面展开专家级交锋 “谁也没说服谁”,问答之中引出更大的疑问 这是一场类似于“答辩会”的座谈会,一方连珠炮般提问,一方沉着应答,但最终谁也没说服谁。 4月5日上午,记者目睹了这场前所未有的电信局与用户之间的“座谈会” 。 用户代表清一色是浙江大学教授,共12位。这些来自机械控制、化学、物理学、计算机、通信系统、控制系统、法学等专业的专家骑着单车赶到了会场。 坐着小轿车或小客车来接受教授们“考试”的,是杭州市电信局副局长,以及该局市场营销部、运行维护部等4名负责人。 杭州市纪委纠风办的一位官员成了座谈会的主持人。因为纠风办此前已收到一份“关于杭州市电话收费中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反映”。上面签有浙大这所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高校107个教授的名字,其中有院士,有退休校长,其投诉阵容可谓空前。 闻讯赶来旁听的有杭州市物价局、杭州市消费者协会工作人员,以及几位律师和当地媒体的一些记者。 众教授怀疑电信收了“振铃费” 教授们欲向电信局讨个明白的是,电信部门给出的长途话费清单上,短于10秒钟的所谓“超短时电话”出现的频率为什么这么高? 教授们在座谈会上出示了厚厚一大叠话费清单。在一张随便抽取的清单上,共有50次打往全国各地的长途通话记录,短于30秒的通话情况共出现了5次。有一张单子上,一分钟之内竟然有5个2秒钟的电话。还有一张单子上记录,今年2月1日晚21时,43分钟内拨往重庆的长话连续出现了3次,一次是2秒,计费6角;一次是10秒,计费6角;另一次是3分7秒,计费2.40元。“我对第3个通话没有疑问。但前两个通话根本没有拨通,我放下重拨,怎么也计费呢?”一位教授问道。 教授们怀疑,电信部门是否有振铃几秒之后就开始收费的设置? 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主任郑强教授说,3年前,浙大几名教授就发现频频出现的超短时话费这个问题了。当时,几名教授也找到电信局反映,电信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服不了他们,竟用杭州方言说他们是“木头”(傻瓜);还有一位工作人员说,就你们几个来反映,你们有什么代表性? 一位王姓教授说,这件事情如果得不到一个满意答复,“浙大1000名教授都会站出来签名”。 此次联名质疑电信的教授中有几位曾在日本京都大学深造,他们说在日本也遭遇过类似情况。据介绍,在日本,私人可以承包一个城市社区的电信经营权。当时承包某宿舍区电信经营权的日本人,在国际长途电话计费系统上做了手脚,使得不少留学生在打国际长途时为“振铃费”付了不少冤枉钱。不久这一“鬼把戏”就被聪明的留学生发现了,他们立即和有关部门交涉,在法律、经济的双重打击下,这名承包者濒临破产。 自3月下旬浙大教授们向当地省市纪委纠风办及媒体反映情况后,一时间, “超短时收费”成了杭州街头巷尾的热点话题。压力越来越大的杭州电信,终于在4月5日上午,在杭州市纪委的主持下,与教授们面对面地坐下来“座谈”了。 电信:已证实97%超短时通话没错 听完教授们的话,杭州市电信局副局长孙志华一开始就强调:“任何一个人,在假的基础上搞什么玄乎,那肯定不行。” 孙承认,话费单上出现张冠李戴,重复计费,过去确实发生过。但电信局的态度是,“正视在业务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有缺点有错误要改正”。 孙副局长认为,超短时话费的存在,其实正常。就在获悉浙大教授的质疑后数天内,他们连续跟踪调查用户,最后得到了2574张有超短时话费的账单。对这批账单调查后发现,出现超短时话费的原因有这样几种:对方是交换机用户,对方装了录音电话的,对方是传真机,对方设有呼叫转移功能的,对方属于移动电话中文短信息台的,这些占了2574张话单的97%多。 孙副局长的回答与此前杭州市电信局账务中心业务科的一位负责人对记者的解释基本一致。不过这位负责人却曾假设过一种偶然情况,那就是“有可能对方拿起电话话筒,手一滑就掉下了”。但当时就有浙大老师说:“如此看来,我的亲友们真该好好锻炼锻炼臂力了,以免老握不住电话。” 问答之中引出惊人疑问 记者看到,在这场历时两个半小时的座谈会上,12位教授代表轮番提问,而电信方面站出来应答的基本上只有孙志华副局长一人,有点“舌战群儒”的味道。会后,一位教授说“谁也没说服谁”。记者现将双方问答的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问:如果真的是97%的“超短时电话”都是因为终端造成的,那今天我们就不必座谈了。这么多浙大的教授是不可能搞什么恶作剧的。我们了解过许多电话不是终端性质,还是普通电话。而且好多教师都能回忆得起来,前面这个电话没打通,后来打通了,但前面的也收了费。我想问,这是不是振铃费? 答:国家没有振铃费这一说。我们也不可能去收这费。 问:你的意思是,电话打过去,对方没有任何应答信号,随便铃响三下四下五下,都不可能收费的。我想问,这在技术上、理论上都不可能吗? 答:对,在技术上理论上都不可能的,在业务规定上也是不可能的。 问:我从事控制系统这个专业,恕我直言,这是可能的,在技术上,以我的知识就能做到。 答:我想换种准确的说法,不管是国家制定的规则,还是有关的业务管理,以及技术要求上,都不应该出现这种可能…… 问:我搞工业控制,我知道有的系统在实验室里好用,但不一定在现实中好用。你们的计费系统有没有经过第三方论证?有没有经过技术监督部门严格审核?你们的计费软件的设计,有没有引入竞争机制?计费系统软件是不是电信自己编制?如果没有第三方来监督的话,谁就可能搞个真信号能收费、假信号也能收费的系统。 答:提出疑问,当然是一种权利。但你说我的系统不可靠,要由事实来说话。我认为我们的系统是可靠的。物价部门也对我们的收费系统检查过。 问:我看验证一下并不难。我们可以请监督部门、电信部门、用户部门,找一些外地电话,如在北京,事先验明它是普通电话,然后我们拨号,对方不接,最后把账单打出来,看看它有没有计费的。 答:电话的状态是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的。比如,我设置了录音,回到家就取消了录音。 问:我这里有一张昨天拿到的清单,是打一个160电话的,竟出现同一时间内收费两次,每次6角的情况。 答:我的解释是,我们的电话通路有两个系统,就有两个时钟,时钟可能不同步,当你先后两次拨打时,两次从不同的系统经过,就可能恰好在时间上重叠,这不能算是重复计费。 问:像电信这样精密的系统,时间偏差有这么大!那你们电信简直可以说瘫痪了。如果这样的时间偏差出现在银行、电力、铁路、航空,那不是出大问题了! 答:时钟的确是要我们自己去调的,过去10天半月调一次,现在已改为一周一次了。 问:我想问有没有这种可能,就是说,因为目前国内通信环境中存在着多种不同制式的交换机,而导致交换机之间信号衔接失误,构成一个假回路,结果被计费了? 答:这种可能性,我是第一次听说。我建议,我们可以对这种情况进行试验。 教授们推选信电系的通讯系统专家李式巨教授上台发表看法。李教授用笔在一块板上简要地把长途电话的流程画了出来。 “一个长途电话是这么走的。譬如从杭州打到北京,杭州的主叫用户拨出电话后,信号先到杭州市话分局,再到杭州长话分局的程控交换机,由此连通到北京长话分局的程控交换机,再下到北京市话分局,最终走入北京的用户家中,即此次通话的终端。”李教授说。 有没有可能是线路出错呢?李教授在示意图上圈出了最容易出错的“杭州市话分局———杭州长话分局”这一环节。他说,这个差错,以电信现有技术完全可以辨别是线路原因还是对方终端原因。如果是线路原因出错,由此造成的话费根本不应该由用户来承担。 至于电信部门有人说这是“偶然出差错”、“极个别情况”,李教授表示,以概率学来说,“超短时长话”如此出现的频率绝对不能说是“极个别”,相反已是很高了。电信系统是个严格的控制系统,如果真有这么高的出错率,“恐怕卫星都要掉下来了!” 最后,郑强教授问:孙局长,您看今天我们的座谈会有没有形成什么共识啊? 孙笑容可掬:我看有啊。首先,对“超短时话单”这一情况,大家都认同这是客观存在。超短时话单,有一部分是正常的,这已经经过调查得到证实。不过,还有多少比例是不正常,这需要去调查核实。我提议搞个调查,在有关部门监督下,搞个水落石出。 “不是教授们吃饱饭没事干” “不是教授们吃饱饭没事干,”这次质疑电信活动的发起人之一郑强教授这样说,“我们是从事教育的人,推动社会风气好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法学教授卢建平说,今年“3.15”消费者权益日的主题是“明明白白消费”,这是为了突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消费者所享有的“知情权”和 “获知权”。消费者只有享有这两项基本权利,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健康。 “电信不能因为自己是高科技,就不向老百姓解释清楚。如果连我们浙大的教授都说服不了,都搞不懂,那一般老百姓又能懂什么呢?明明白白消费,又如何谈起呢?” 这位在法国取得法学博士学位的教授说,尽管教授们都有闪光的头衔,但是电信部门如果能把我们当作普通消费者一样看待,同那些踏三轮车的、卖菜的一样,那这个座谈会的意义将是“革命性”的。 在座谈会接近尾声时匆匆赶来的褚健教授,是浙江大学“长江学者”首批特聘教授,他说:“与10多年前在国外留学时相比,西方国家的电信技术、服务进步非常快。而我国这10多年,技术上进步非常明显,但服务水准却与国外相差太大。说句不客气的话,垄断已经制约了中国电信的发展。马上就要加入世贸了,中国电信如果还不提高自己,怎么跟人家竞争?希望通过这件事,提醒我们的民族企业要有危机意识。” 据悉,4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派出摄制组来到杭州,继续就此事件组织相关报道。 会后,郑强教授在电话里告诉记者:“教授们不可能去扮演福尔摩斯的角色,我们不可能去查电信。最后的结论应该由电信自己来做,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http://club.bbs.net/forum/01/208269.html?master=1&frame=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校园风景|浙大贴吧|心灵之约|二手交易|租房信息|招聘信息|浙大考研|封禁帐号|HK152688号|广告联系

GMT+8, 2025-10-19 08:34 , Processed in 0.015184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MemCached On.

浙江大学西湖论坛,非官方,独立自在的第三方浙大网上校园社区

本站只提供交流平台,请访客自行甄别文章内容真假!

Copyright 2010 浙江大学论坛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